來源:新華社
北京1月17日電(記者 徐壯)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指出,要統籌推進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辦學模式、治理體系等方面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0.2%,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力:新時代以來,高校向經濟社會主戰場輸送了1個多億的畢業生。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超過七成、科技進步獎近五成來自于高校。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以及文化藝術持續發展方面也作出了積極貢獻,資政育人和藝術創作能力不斷增強。
“從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來看,高等教育的質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人才供給和人力資源的質量。”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國說,高等教育深度聯結起教育、科技、人才,部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將有助于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2024年,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了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調整力度空前。
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提出,要把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作為改革重點,賦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權,以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為牽引,對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科學調整,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提升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
“強調市場需求對學科專業設置的牽引作用,體現了對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深刻把握,有利于滿足新能源產業等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同步調整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實現學科專業‘內外兼修’,推動高校正確把握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則有利于改革舉措落實落地,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李立國分析道。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于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將在三個適配度上下功夫: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提高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發展的適配度,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適配度。
本次會議還提出,要充分發揮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指揮棒作用,為高校特色發展、教師潛心教學致研營造良好環境。
“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會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李立國表示,通過進一步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落實“分類發展、多元評價”理念,將有助于不同類型高校分類發展,激發高校教師的發展潛能,進一步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高考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高考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聯系方式于老師18500982162。